2019年上半年审核评估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0-06-12
分享:

电子通信工程学院2019年上半年

审核评估工作总结

 

       学校将于2020年5月左右接受教育部审核评估,2019年是迎接审核评估的关键之年。电子通信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审核评估工作,按照《安徽新华学院2019年评建工作推进实施方案》《教学单位工作组评建任务分解落实一览表》的要求,对照评估标准,狠抓各项建设,扎实推进评建工作。现将2019年上半年评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期已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科学制定《电字通信工程学院评建任务分解落实一览表》

       根据评建办《教学单位工作组评建任务分解落实一览表》要求,我院结合评建工作开展情况,经过充分讨论,最终科学制定《电子通信工程学院评建任务分解落实一览表》,梳理出20项重点建设工作,明确主要工作任务、具体责任人、完成时间、推进计划及工作标准,为推进审核评估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明确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长期以来,安徽新华学院始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总体上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作为学校重要的二级教学单位之一,电子通信工程学院始终践行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定位,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新特色。我院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努力争取和培育“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发展思路。

       在专业发展和目标定位方面,瞄准国家和安徽省“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对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持续巩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传统专业优势;以机器人工程专业和机器人创新应用实验室为依托,对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对师资和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拟与武汉金石兴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器人产业学院;以智慧社区综合实训室建设为契机,打造物联网工程专业智能信息感知与处理、物联网应用开发与服务新方向;以与徽辰电气合作为契机,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回归强电本真。

       (三)加强专业建设

       1.完善专业建设规划

       今年5月,我院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讨和修订各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完整梳理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6个专业的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各专业的“十三五”建设规划,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同时,制定了2018年新获批本科专业“机器人工程”的三年专业建设规划。

      2.确立专业负责人和核心课程负责人

       经过全面梳理,明确各专业建设的专业负责人、核心课程负责人,当前在招本科专业已全部落实负责人制度(见表1),明确责任与义务,专业课程的负责人制度也同时落定。

表1 电子通信工程学院本科专业负责人一览表

专业名称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物联网工程

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

及其自动化

专业

负责人

陈业慧

王恩亮

章华

申小芳

苏巧平

张卫忠

       3.制定了电子信息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学校2018年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内的7个本科专业作为校级层面重点建设专业,目标是计划于2022年左右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品牌影响力。我院按照学校相关工作要求,经过前期筹备、讨论与制(修)订,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电子信息工程”重点专业建设方案终稿。

       2019年6月,根据学校工作要求,我院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参加国家2019年度“双万计划”申报工作,已完成申报材料的撰写和提交。通信工程专业被省教育厅推荐至教育部参评国家级“一流”专业。

       (四)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我院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瞄准岗位能力需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毕业后的岗位任职需求无缝对接,创新并始终践行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的“零距离、一体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各专业进一步凝练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专业特色与优势,其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紧跟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前沿,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兼顾电子信息处理(硬件)和嵌入式软件应用开发(软件)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项目开发课程,由高层次人才统筹专业建设,以双能型师资队伍为骨干,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着重培养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电子信息领域应用型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知名企业合作,共建育人平台。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引入企业级设备和师资,实现实验室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编、项目共研、师资共培、学科竞赛共办;两个课堂结合,培养创新能力。以“大唐杯”移动通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大赛、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等为平台,全面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联网工程专业:“产、学、用、创”四维度、“多、模、新、智”四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四维度:按照地方发展特点(合肥智慧城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理论知识学习、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四原则:(1)多学科交叉融合;(2)模块化课程建设;(3)引入新技术突出新工科;(4)结合人工智能打造特色方向。

       自动化专业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针对专业特点设置机器人控制方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推行“理论→实验→实训→竞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专业特色:(1)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导,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扎实;(2)以强化实践实训环节为举措,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措施得力;(3)以全员参与学科竞赛为抓手,重应用、能创新应用型培养质量提升成效显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学生在电力相关领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的规划设计、电网建设与运维保障、系统控制等工作,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新能源为专业方向,结合工程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实现学校教学与岗位就业的无缝衔接。专业特色:(1)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工程素养高;(2)实境教学,虚实结合;(3)精细培养,持证上岗。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采用“SPAC”(Student, Project, Ability, Competition)培养模式,即:学生中心、项目促进、能力导向、竞赛升华。其核心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落实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

       从2018年至今,我院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紧密围绕学校“三个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需求导向、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思路,立足合肥,面向安徽及周边地区,紧密跟随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研判企业行业用人需求,结合国家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各专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目前,各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基本定稿,并进一步凝练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特色(优势)。特别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2个专业,严格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2022年左右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奠定了基础。

       (六)启动2018版“三纲两书”编制

       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优化,今年又新开设了机器人工程(本科)和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科)2个专业。基于上述变化,学院经过梳理,并根据专业教师人员变动情况,重新确定所有专业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在系主任、课程组长的指导下,负责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包括修订三纲两书、编写教材、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等。

       在制定2018版“三纲两书”时,要求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执行,同时还对所有专业提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课程组内部讨论,做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承前启后、删减重复;第二,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必须与行业企业接轨,加入应用型案例;第三,科学设置考核评价办法,明确过程性考核要求;第四,更新学科发展新内容、新进展,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

       (七)继续抓好课程建设

       我院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围绕“零距离、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特色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一流课程”(“金课”)建设为引领,以校企共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截止目前,已建成1门省级慕课课程(数字电路技术),另有8门含慕课、智慧课堂在内的省级精品课程(简写课程名称:单片机、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数字电路、电力电子、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EDA)即将于2019年年底结题;同时,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已遴选出3门课程打造“金课”(单片机、数字电路、数字信号处理)、8-10门课程达到校企共建课程标准、50%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等教学改革,校企共编8-10部教材。

       (八)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

        截至目前,学院已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7个校企合作实验室、27个现代化实验室、18个校企合作基地。

根据2019年实验室建设安排,新建物联网(智慧社区)综合实训室和机器人创新应用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改建单片机原理实验室。目前上述实验室建设方案已通过学校论证,当前已进入空间改造、施工阶段,能够按照进度安排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为审核评估专家实地考察环节增添特色亮点。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梳理确认,学院近2年内实际开展过各类实习的校外基地共有13家,实习岗位与内容包括生产、制造、运维、技术管理等,充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实习需求。按照学校总体部署,我院已与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其他实习单位均已签署实习基地建设协议(10家),另有2家已达成初步意向,正在筹备签订协议。

根据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和标准,梳理出的实习基地均达到基本要求。按照学校“1+1”建设思路,遴选“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肥本地实习重点建设基地,拟将徽辰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备选实习基地单位。我院对照实习基地的合格标准和优秀标准,将全力打造更多优秀实习基地、提升实习质量。

       (九)优化师资结构,建好“两支队伍”

       依据《安徽新华学院十三五建设规划》和《电子通信工程学院院十三五建设规划》,我院制定了详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规划建设成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任师资队伍。

       1.目前师资基本情况

       电子通信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49人,其中自有教师55人,专聘教师86人,兼职教师8人,基本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现有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71人,占比47.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人,占比24.8%;具有海外学历教师1人;教师队伍的职称与学历结构合理。45岁以下青年教师117人,占比78.5%,年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非本校学缘教师148人,占比99.3%,学缘结构合理。2018年,由学校首批认定的双能型教师14人,占比9.4%。

       2.建好“两支队伍”

        在上述现有师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开始,重点建设“两支队伍”,一是专业负责人队伍,调整并确定目前所有本科专业负责人6人,主导专业建设;二是学科带头人队伍8人,主导学科团队、科研平台建设。

根据师资队伍建设现状,2019年预计2-3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0-12人可晋升为副教授职称,有2-3人可晋升为教授职称,拟再引进博士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2名。

        (十)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保障体系

        为落实“三级、四督、五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学校汇编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教学管理工作流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汇编》等。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院补充制定了电字电字《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专聘教师管理细则(修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听课要求》《安徽新华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教师试讲制度》《电子通信工程学院教学信息员制度细则(修订)》《电子通信工程学院听课评价实施细则(修订)》等近10项院级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具体措施与实施办法。成立电子通信工程学院院级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行政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主管秘书、系(副)主任、教务员为组员。成立系级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小组,以系(副)主任为组长,以学科带头人、课程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

       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填写教学巡查表并存档;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师互听课情况检查、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试卷质量专项检查、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检查等;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情况,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特色/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教材选用与评价等)、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教育过程)等专项检查;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同时,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等,建立学生信息员反馈渠道,及时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

       (十一)完善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加强规范管理

       建立了《电子通信工程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包含教学单位基本情况、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风学风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科研项目与成果等。设立了专门的教学档案室,档案管理规范,调阅方便,体系清晰。

       本教学档案资料由教学秘书、教务员作为“专项管理员”全面负责日常管理,按照档案资料收集范围及时收集各种档案资料,由系主任、分管教学副院长(助理)、执行院长筛选审核,分类归档;平常借阅、使用教学档案,须有教学副院长同意后方可查阅,并及时归还;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完整,整理规范,有专用教学档案室(柜),分类存档;部分教学档案资料采用电子版的形式保存,方便查阅。

       (十二)稳步推进近三学年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检查与整改

       按照学校工作部署,我院高度重视近三学年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的专项检查与整改工作,在工作例会上重点强调并明确检查要求与注意事项,计划于8月20日前全部结束。

        经过梳理,我院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2018-2019学年考试试卷数量分别为197本、159本、202本,共计558本;2017届、2018届、2019届毕业论文分别为686份、654份、804份,总共2144份。试卷和毕业论文(设计)采取全体教师、系级、院级三级落实方案,教师自查、系部检查、院级抽查,每次检查均填写《电子通信工程学院试卷检查与整改记录表》《电子通信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检查与整改记录表》,全面检查试卷中的试卷分析表、试卷评阅、试卷装订,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各类表格、签字(盖章)、指导记录、答辩成绩等内容,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指导教师(授课老师)确认并整改。最后,检查人和整改人全部整签字确认。

        (十三)整理近三年生源与就业情况

       目前,我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26人。近三年,我院分别录取本科生1027人、980人、863人,录取分数线均高于当年省控投档最底线20分。

        2016年学院共录取本科生1027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00人,通信工程专业197人,物联网工程专业120人,自动化专业120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20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10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60人。以上全部为理工类录取,当年理工科录取分数线为446分,高出当年省控投档最低线20分。

        2017年学院共录取本科生980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20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90人,通信工程专业200人,物联网工程专业120人,自动化专业120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20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10人。以上全部为理工类录取,当年录取分数线413分,高出当年省控投档最低线20分。

       2018年学院共录取本科生863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人,通信工程专业163人,物联网工程专业140人,自动化专业120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20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20人。以上全部为理工类录取,当年录取分数线433分,高出当年省控投档最低线21分。生源95.9%以上来自安徽省,其他部分来自于江苏省、广东省、辽宁省等地。我院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对口率为60%以上,升硕率10%左右。毕业生主要就业在电子、通信、物联网、机械设计等行业企业。

       (十四)环境文化建设

       结合学校暑期改造工程,我院结合实际,拟采取以下环境文化建设举措:  

        1.学风建设

       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进课堂、上课带笔记本、上课手机入袋,倡议大学生遵守校园文明行为规范,提出并实施图书借阅方案,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2.改善办公和学习环境

       为进一步改善办公环境,计划扩建四楼会议室,重新设计和置换二楼连廊的教授风采宣传栏;改造部分阶梯教室,增设空调等设备,新建多媒体教室4个。

       3.实验室文化

       在实验3号楼与实验4号楼之间的二楼连廊处,建设“专利墙”和“荣誉墙”,宣传包括学科竞赛在内的各类第二课堂教学成果和荣誉,树立典型示范形象。

       二、评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对审核评估工作重视不足

       为了做好迎接2020年教育部审核评估,学校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已经广泛动员、学习、积极筹备,做了大量工作。我院按照学校总体要求,也开展了针对性的动员学习和专项准备。但是,仍有部分老师对评估工作重视不足,导致在准备支撑材料、开展专项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准备不足。

       2.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度不足

        在教学改革方面,尚集中在表层和浅层,如教学内容改革力度明显不足,教学手段依然以课堂面授、讲授为主,课程考核中“过程性考核”分值占比较低。在教学研究方面,高水平标志性教研成果数量偏少,教研项目多表现为理论研究,未能充分进入课堂、融入实践。

       3.重大科研成果缺乏

       我院已经聚集一批以博士、副高为主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但是一方面由于各自研究方向和领域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科研平台和支撑条件,目前高层次人才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偏少、科研奖励缺乏,缺乏重大科研成果,而且科研成果进课堂转化率较低。

       4.校企产学合作力度缺乏

       我院于2017年已与相关合作行业企业签署“电子通信类专业产学研合作联盟”,但是配套政策与制度不完善,后期持续跟进力度不足,产学合作进展缓慢、内容单薄,产学合作预期效果未能体现。

       5.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相对薄弱

       专职实验管理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和保障不够到位,在实验室管理、设备维护、实践教学监控等方面难以高效落实。

       6.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总体上,淘汰部分“僵尸”实习基地后,现有实习基地数量不足,新建实习基地比例较高,建设质量、建设层次相对不高,优秀实习基地建设尚需大力推进。企业参与基地建设遇到一定困难和问题。

       7.对口就业率相对不高

        毕业生参加对口毕业实习结束后,大部分没有选择留在实习单位继续就业,大多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人因素等,不少毕业生选择其他行业、岗位就业,对口就业率相对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针对上述不足,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1.提高认识,完善顶层设计,全力迎评促建。审核评估意义重大,务必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完善顶层设计,倡导全员联动,要求人人重视评估,全力迎评促建,科学制定并加快落实“评建任务分解落实一览表”,查漏补缺,凝练评估报告,健全档案体系,编制特色材料,做好专家进校查阅、访谈、检查等一系列活动的准备工作。

       2.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目前有三个基本考虑(或选项):

       (1)继续坚持“零距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特色;

       (2)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注重课程教学,强化专业知识”“注重第二课堂,强化创新能力”“注重产学用创,强化综合素质”的“三注重、三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3)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确立“四注重、四强化”的人才培养特色(见图1),即:注重实践教学,强化专业应用能力;注重专业改革,强化工程认证标准;注重第二课堂,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注重产学合作,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3.对标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校企交流沟通,按照“1+1”思路,对照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加快建设优秀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以及就业搭建平台。

        4.加强实验管理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实验室专职人员配备,保障实践教学正常运行和规范管理,严格监控实践教学环节,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岗位任职高效衔接。

       5.加强科学研究,力争取得更多科研成果。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加快科研平台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积极聚合科研方向与力量,努力开展科研,争取孵化重大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成果进课堂转化率。

      6.努力提升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潜心投入教育教学研究,深入推进“零距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其他几点思考

       1.漏项不能有,工作要全面

       再次梳理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在20项主要任务基础上,重点查是否存在漏项、缺项工作。

       2.过程不能少,质量要提高

       在全面开展各项主要工作的基础上,保证每项工作落实到位。持续性工作要深入,支撑材料要完整,主要包括:毕业论文、试卷,要有多轮检查,保证质量;三纲两书要有专人编写,团队复核;图书借阅率要有执行方案(教师+辅导员),落实要到位。

       3.亮点不能丢,凝练要准确

       主要工作要挖掘亮点,亮点内容要注重凝练,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零距离、一体化”传承与创新)、专业建设与改革(一流专业、工程专业认证)、第二课堂,学科竞赛(指导思想,规范流程)。

       4.特色不能偏,成果要汇编

       主要完成学科竞赛成果汇编、应用型知识产权成果汇编、产教融合,实习基地纪实。

 

电子通信工程学院

2019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