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参加2025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讨培训与交流会

发布日期:2025-09-24
分享:

       本网讯(通讯员:孙静)为深入把握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前沿动态,推动专业建设与认证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9月24日至26日,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子系副主任孙美玲、自动化系教师孙静赴上海参加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第三期工程教育认证专题研讨培训会。此次会议汇聚了全国600余名高校教师及国际工程教育领域权威专家,为参会者搭建了深度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会议期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以《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产教融合》为题,分享了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校企联合攻关”模式。他提出,工科教师需突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例如将大桥沉管隧道对接技术转化为课程设计案例,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该模式已被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纳入认证实践环节。
       国际工程联盟主席Elizabeth Taylor对《国际工程联盟毕业生能力与职业素质框架(GAPC21)》进行深度解读,强调新版认证标准以“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关键环节提出新要求。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主席José Carlos Quadrado结合欧盟认证体系案例,指出新版标准更注重产教融合的实质性落地,要求专业通过校企协同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认证专家乐清华教授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版)解读》报告中明确,新版标准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细化为11项核心能力指标,并新增“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性”专项审查。山东大学专家在“工程教育认证促进工科教师发展”报告中指出了新标准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从教师结构、核心能力及发展路径等方面给出建议。同济大学专家系统梳理了新版认证标准在课程体系构建、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的核心要求,以认证标准要求引导课程建设质量,全面推进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产出的考核方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回应新标准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挑战。
       此次参会为我院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注入新动能,为我院教师提供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返校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立即组织认证材料优化专题会,对照新版标准进一步完善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请材料,重点优化了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课程体系支撑矩阵等模块。下一步,我院将持续推进认证工作与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审核:赵倩青 责任编辑: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