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决定启动2024-2025-1学期试点课程的教学改革。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面向范围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改革类型 |
1 |
RFID原理及应用 |
钟玲玲 |
考核方式
|
2 |
电力电子技术 |
苏巧平 |
|
3 |
模拟电路 |
孙静 |
|
4 |
模拟电路基础 |
夏梦琴 |
|
5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B |
侯培海 |
|
6 |
移动通信 |
张梦思 |
|
7 |
通信原理A课程设计 |
谢文娣 |
教学内容 |
8 |
机械CAD/CAM |
张军 |
|
9 |
计算机绘图 |
郭婧 |
|
10 |
物联网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
柴业钦、舒森 |
|
11 |
自动化系统实战训练 |
苏巧平 |
|
12 |
EDA技术 |
于玉亭、盛舒婷 |
二、工作内容
1.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全过程考核,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
(1)“1+N”课程考核
1表示终结性考核,N表示过程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主要有: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等)、单元(阶段)测试(含期中考试,考核形式包括知识测验、主题论文等)。原则上过程性考核成绩权重不超过50%,单元测试次数根据学分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确定,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2—4次。平时成绩和单元测试成绩应有明确的赋分标准,且具有足够的区分度,不能流于形式。
(2)“2+8”课程考核
终结性考核如果采用闭卷考核形式,结合课程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客观性试题比例不能超过20%。减少对机械记忆内容的考核,加强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的考核,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元化考核主体
积极探索考核主体多元化,逐步改变仅由教师开展评价的方式。如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评价,有助于了解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从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提高课程高阶性。
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避免照本宣科,一本教材讲到底,鼓励教师引入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行业企业及职业岗位的真实项目或任务,采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将真实项目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三、组织与实施
1.课程组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以及建设情况,确定课程改革具体方案,于9月20日前提交课程改革申请材料。(见附件1)
2.学院组织专家、骨干教师对课程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预期目标等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即可实施。
3.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发现的问题和学生、同行、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果转化。
4.课程授课结束后,需梳理改革成效和心得,提交课程改革总结报告以及相关的支撑材料。(见附件2)
5.以此次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课程组建设。鼓励课程组开展教学方法交流研讨。可通过外出学习、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专题学习和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交流研讨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等,促进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2024年9月11日
附件1: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课程改革方案
附件2: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课程改革总结